分享

汗巾上的十字架

“There is no wealth but life.”
「沒有財富,只有生命。」

John Ruskin 約翰.拉斯金

香港被譽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在殖民地時代,財政司夏鼎基將郭伯偉的不干預主義落實為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政府只為市場定下經濟活動的法律,容讓本地和外國投資者發展業務,本地勞工自由選擇行業,發展事業,使香港發展成輕工業重鎮和世界著名轉口港,及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奇蹟,然而其代價卻沉重無比。

在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政府盡可能不會插手干預任何經濟活動。任何勞工按著市場上的定價(薪酬)來決定自己的工作,而企業則按著勞動力的供應來決定薪酬。換句說話,在自由的經濟體系中,勞動力成為一種貨品,其價值按照其供應和需求來衡量。雖然,這種市場力量能夠為社會帶來經濟學者所追求的「柏拉圖效率」(Pareto efficiency),然而卻衍生不少社會問題。

以近年的香港基層勞工為例,勞工團體一直向政府爭取勞工的公平待遇:(一)標準工時。有勞工團體倡議標準工時為44小時,意味著僱主必須補償超時工作,以幫助勞工有理想的生活模式,平均分配工作、休息及活動時間,在各方面得以平衡發展。(二)法定最低工資。雖然法定最低工資已經調升至每小時$37.5,然而,樂施會倡議「生活工資」,水平定為每小時$54.7,可見現時的法定最低工資仍遠離實際需要。(三)法定假期。香港有約 30%基層及前線工人只有12天勞工假期,工時長,工資低,但是假期卻較17天的公眾假期更少,十分不公。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這不是近代社會的問題,在工業革命後的歐洲已經出現。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在1862年出版一書名為《直到最後一位》(Unto This Last)。這本書集結了四篇關於他批評當時資本主義的文章。他指出,當代的經濟學家認為「情感」(social affection)會使社會不穩定,相反,只有貪婪和慾望才是穩定進步的元素。對他們而言,人類只是充滿慾望的機器,所以僱主應該利用僱員的貪婪,為自己累積更多財富。拉斯金反對這些理念。他認為僱主和僱員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對抗性的,而是合作性的,而且他提出兩者之間應有的關係:公義的平衡,這包含著他們之間的情感。他認為勞動者的動機是一個人的靈性,包含著人的意志、感受和情緒。故此,僱主需要關注僱員的情感,亦即在職場上的待遇是否公平。他倡議工資平等,所有僱員劃一工資,僱員的工資與他的工作表現脫鉤:好的僱員不為更高工資而滿足,而是在工作中發揮自己和服務人群而滿足;不好的僱員不被僱用,即使工資下調,也不能工作,除非接受教育。

關於財富,他指出一人致富,代表著一人貧窮;累積財富,代表從別人手中奪去財富。他認為,財富並不是指物質的累積,而是「管轄人的權力」。只有手上擁有權力,物質才有意義,所以擁有物質和權力的人必須懷有崇高的品格。一個國家的財富,並不是靠少數人的財富而達至的,而是靠更多公民能夠公平地分享財富,以及帶領更多人在學問和智慧上創造成就而建立的。個人財富對整個社會不一定有好處,相反公平而榮譽的財富卻對眾人都有好處。他總結:

沒有財富,只有生命。生命包含來自愛、喜悅和欣賞的力量。這國家是最富有的,因為她養育著最多高尚和幸福的人。這人是最富有的,因為他盡力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並且對他人的生活,無論在身心或物質方面,都帶來最大的益處。

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拉斯金的論述毫不新奇,然而,對於十九世紀的歐洲人來說,他們備受黑格爾《歷史的哲學》影響,認為人類歷史是一段線性的發展,而他們正在成功地利用理性主義來解釋和解決社會上各樣問題,拉斯金的文章無疑地帶來極深刻的批判,擲地有聲。這書的書名《直到最後一位》(Unto This Last)正正來自馬太福音第二十章「葡萄園的比喻」,是信仰對世界的批判。在這比喻中,家主聘請員工在其葡萄園工作,每位員工協議的日薪都是相同。由於葡萄園工作量大,家主從早到晚,不斷聘請員工,而薪酬都是相同。黃昏時,大家結束工作。可惜,他們之間出現勞資糾紛。早上開始工作的員工投訴薪酬不公,因為下午才開始工作的員工也是同樣領取相同薪酬。家主解釋,薪酬是一早大家協議的,不能反悔;而耶穌正想透過這比喻,說明上帝與人的關係。在信仰上,我們的救恩不是來自我們的功德或付出,而是因為上帝顧念我們的需要。同樣,家主繳付相同的薪金,不是按員工的工作量,而是按他們的需要。無論那員工是早上開始工作,還是下午,他們同樣需要一份收入,以應付家庭開支。僱主與僱員的關係,不再只有勞動市場的需求與供應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人情味」,顧念對方的需要,給予公道的待遇。信仰上「因信稱義」的信條,具體地在社會勞資關係中實踐,不是對方是否值得,而是需要;不再看對方為生產工
具,而是一同合作的夥伴。

正如拉斯金所言,我們的工作動機是靈性的課題,而屬靈九果子中的節制,正正幫助我們與他人和自己保持健康的關係。節制,希臘文為egkrateia,意思是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衝動。保羅指出,這是被聖靈內住的生命的表現。彼得也勉勵我們:「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彼後一5-6)我們付出努力,不是要自我抑壓,而是與上帝同工,依靠聖靈的能力。上帝施恩典,給我們節制的能力,就是捨己的能力,平息滿足慾望的衝動。箴言作者把沒有節制的心靈描述為不被制伏的心,有如城牆已經倒塌的城池,不能抵禦敵人—罪惡(箴二十五28)。節制就如一道堅固的城門,守護我們的生命,免被社會
的價值觀扭曲我們的生命。

作為一位僱主或管理者,操練節制其實是首先操練自己不再看員工為生產工具。員工不是我們以薪酬「購買」來的東西,更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物件。我們繳付薪金,不是按市場定價,而是按對方的需要和處境,給予有尊嚴和公道的薪金。發放工資並不是施捨,而是看對方為一位有尊嚴和人格的人,也看自己只不過是代表上帝、管理大地資源的代理人。作為一位僱員,我們也不能看自己為生產工具,我們的人生目標並不是透過工作賺錢來滿足自己的物慾或金錢慾。我們不是物質或娛樂的奴隸,我們不是在物質的滿足中找到人生意義。工作也不能成為我們生命的全部,事實上我們不能在工作中找到生命,我們卻能夠在工作中與上帝相遇,走向豐盛人生。

如何操練節制?首先,學習簡約的生活。我們嘗試減少購買不必要的東西,選用耐用品,減少使用即棄或短暫的物品。減少自己觀看廣告的時光,提醒自己不需要貼近潮流,也不需要擁有最好、最快、最漂亮的物品。由此,我們不再成為物質的奴隸,使我們擁有它們,而不是它們擁有我們。另外,多留意身邊人們的付出。其實,我們之所以有舒適的生活,有賴不少勞工的付出,包括清潔員工、保安員、食肆員工、運輸工人等等。因著他們的付出,我們才有方便的生活。嘗試多留意他們的工作,適時答謝他們,也關心他們的勞工權益,為弱者發聲。再者,選擇十字架的道路—跟隨耶穌,甘願在職場和家庭中犧牲,到更困難、更多眼淚,但更經驗上帝、賜人生命的地方服侍主。願我們都能夠在社會的汗巾上,找到生命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