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時代的教育

這個假期我有機會與家人外出旅遊,我們只需對鏡頭照照臉貌,證件也不需要拿,就可以進入機場內的海關,非常方便。為何會這樣?因著AI(人工智能)研發成果所致。旅遊期間,閱讀了一本書《AI時代的教育》與大家分享。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AI意念,早於古代哲學家已試圖將人類的思維過程描述為對符號的機械操作。從20世紀40年代,基於抽象數學推理的方程式數字電腦的發明,使一批科學家開始探討構造一個電子大腦的可能性。到了近代,John McCarthy 在1955 年創造了人工智慧這個詞彙。2000年至今,AI的歷史不斷演變,其影響力來得迅速且突然,不動聲色,然後一鳴驚人,今天已成為普及化的應用。

由於時代瞬息萬變,我們需要全人觀點,那麼可以怎樣把AI融入教育帶來長久價值?這是重要的課題。教育重心是獲取知識轉向培養智慧,智慧五個元素包括:勇於改變、人性、路徑、公平、自我領導,因此,智慧是教育的重要支柱,使人具備全面的技能,可以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裡找到方向,做出有意義的事,AI成為重要的輔助者。

曾有一本書為《四維教育》,提出知識、技能、品格、後設學習來發展能力,以及四個「驅動力因素」,包括:動機、身分認同、自主行動力、人生目的。我們需要為自己的學習而建造,善用AI成為重要的學習工具,它屬於網路搜尋引擎,為我們帶來生活的快速和效率。

然而我們總會擔心科技可能會取代人類的能力,在某程度上是精明的考慮,畢竟過度依賴科技會導致人類能力衰退或消失,腦記憶或身體能力也會退化,要考量的關鍵點是使用AI時到底損失較多,還是獲益較大?明顯地把AI整合到生活中,在個人化、效率、普及化等層面都會帶來顯著的獲益。

AI不會取代你個人的角色,但那些能駕馭AI的人,很可能比無法運用AI的人更勝一籌。能擁抱AI科技與讓AI融入教育領域是重要的,與其跟在車後面跑,倒不如快跳上車,讓AI成為生活學習中的互補。

然而我們要問,在AI時代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品格和後設學習?現今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什麼」?為誰而學、如何去學?隨著AI持續演進,保持人類動機(包括:情感、道德、倫理、文化和信仰),與AI互補,這是相當重要,這樣才能善用AI的潛力。

AI雖然強大,也有模擬學習的能力,但也非全知全能,也無法自主行動,不竟它不是神。在教育上只要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區分人類與AI的差異,突顯神造人類時的獨特之處,人類的獨特能力便能在AI無法精通之處充分發揮。只要我們記得,神創造人時的目的、人活在地上時的動機和意義、身分認同、價值和信念、自主行動所帶來的動力,這都是形成我們人類經驗的核心,也是與AI的不同之處,這就是我們在AI時代需要教育的重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