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靈命塑造之理解和實踐

以往在學院,道學碩士全職訓練時,最難理解就是靈命塑造這個部份,學院要求全職學生要出席午會、祈禱會、晚會、三人祈禱小組、班會等等。會令筆者不禁去想:靈命塑造是否就是多勞多得?但轉眼間,同學畢業後就要成為靈命塑造的栽培者,然而最後發現,原來連牧者自己對於靈命塑造的理解和實踐都是略懂皮毛,且力有不逮。

今年1月中,筆者參加了學院為進修教牧所設計的三日兩夜教牧生命成長營,營地座落在長洲最東邊的靜修院,在渺無人煙的深山當中飽覽環廻海景。果然,在寧靜當中就聽到上帝的呼喚,並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上帝的同在。筆者只是靜靜在山上默想,看着一朵花座落佳美之處,就已感受到上帝的豐盛。上帝種種的美好作為,都是需要我們從繁忙的生活中退下來,安靜,才感受到。

另一個意外驚喜是,山上有一個靜修院專屬的海景明陣,筆者人生的大小事,都是在明陣中與上帝對話而解決,這次退修可以早上和下午都到明陣走走,已經令我感動不已,很久沒有感受到自己就像初信時對上帝的熱切和渴慕。專注與上帝對話,是最好的靈命塑造,沒有人比天地的造物主更了解甚麼是「塑造」,亦沒有人比祂更了解更接納人的本相。三日兩夜裡,上帝在明陣當中再次引導我,學習專注去看祂的作為,當我們懂得去觀看上帝所作,就會懂得要怎樣追隨,更會懂得要怎樣放下。

其中一樣要學習的就是放下對自己的想法,要接納神所造的「我」。是次退修營當中,老師帶領我們製作手工藝,在過程當中感受上帝的陶造,領略上帝期望我們成為一個怎樣的器皿。說真的,筆者第一個想法是「我想做一攤泥」,就算毫無用處,毫不美觀都可以,反正上帝都愛我。可是在默想和動手造手工的過程中,上帝一路引導我「成為一個有生命深度的器皿」,首先要放下自己想躺平作一攤泥的想法,然後筆者再去思考:生命的深度是怎樣一回事?感恩上帝讓我在盧雲的書中,提及小男孩與雕刻家的故事中得到啟發:知識與靈性,不斷交織,互相影響,才會建立出生命的深度。這也是為何筆者在此退修營的原因,教牧學進修課程不只是在於更進深的知識傳遞,同時亦期望牧者藉着課程所安排的靈命操練,不斷操練由頭腦走到內心的道路,更深的走進自己的內心,在內心的深處遇見上帝,得着真正的生命與智慧。

是次退修營最大的得着是,讓我明白到靈命操練的價值何在,不再只是流於經驗,也不再限於知識,而是實在地操練與實踐如何把知識與靈性互相交織,結出更合神心意的生命。筆者最後以《盧雲談靈性塑造》書中一言作結束。

「靈性塑造不是讓我們首先克服生命裏一部分的困難,然後轉去下一階段的發展;靈性塑造是不斷提醒催逼我們回歸禱告,回歸愛和重新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