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與九十後青年談躺平主義

(以下對話請想象為廣東話口語)

時間:崇拜後
地點:操場石凳
一群九十後青年坐在操場石凳「碌」手機,但卻死氣沈沈;柱哥正打算去「金鳳」躲懶,卻被他們抓住。
柱哥:阿陶(絕對是虛構的),為什麼你們人人沒精打彩?照道理參與崇拜後,我們應該神采飛揚!不如我們傾傾到哪兒午餐、以及下午的活動?
阿陶:其實到哪兒午餐,我都沒有所謂,反正塵歸塵、土歸土,美食總會化成米田共。柱哥,你讓我「躺平」一下吧!
阿天:你讀一讀這段網上的文字,道出了我們的心聲:「兩年多沒有工作了,都在玩沒覺得哪裏不對,壓力主要來自身邊人互相對比後尋找的定位和長輩的傳統觀念,它們會無時無刻在你身邊出現,你每次看見的新聞熱搜也都是明星戀愛、懷孕之類的『生育周邊』,就像某些『看不見的生物』在製造一種思維強壓給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歐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裏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裏思考『邏各斯』,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控訴!所謂的「美滿人生」,不一定是高薪厚職、三年抱兩;工作必須與生活平衡,甚至容讓自己「不買樓、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小孩、不消費」,「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拒絕成為別人賺錢的工具與剝削的奴隷」。
柱哥:我同意工作的目標不是為了發達致富,正如使徒保羅所言:「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10)上帝吩咐我們工作,目的是讓我們分擔上帝管治和祝福大地的責任,換句話說,我們的工作其實是事奉,表面上是做在人身上,但其本質是為上帝而做,為榮耀上帝而做。所以保持較低的生活水平,拒絕社會文化規範我們的人生,堅持忠誠地工作,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
阿恩:「躺平主義」表面上是追求簡約生活,但其實包含拒絕工作的態度。以美國為例,今年4月,「炒老闆魷魚」的總人數有400萬,打破歷來紀錄,經濟學家稱之為「大辭職」(Great Resignation)。到6月,當地職位空缺升至1,000萬,同樣是新高;及至8月,辭職的人數又再創新高,達430萬人。在英國,調查機構Momentive 最新研究指,52%受訪英國民眾表明,若然雇主要求他們回復全職工作,在辦公室工作至少8小時,就寧願辭職,11%表示會當場辭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現時38個成員國的勞動人口比 Covid 19出現前少了2,000萬人,當中有1400萬人退出了勞動力市場,被歸類為「不工作」及「不找工作」。分析大辭職背後原因,離不開惡劣的工作環境、害怕感染、對舊有朝八晚八/朝九晚九,不斷追求金錢成就的生活感到疲憊厭倦。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慾望社會」,Huffigton Post 創辦人 Arianna Huffington 大力倡議的「成功不用燃燒殆盡」,多年來不斷反思舊有的工作文化,一場疫症,讓製造業、物流、飲食、娛樂……無一不被撼動。
柱哥:我認同我們不應該追逐金錢,可是,如果我們不為金錢工作,哪麼我們又有什麼人生目標?你們所提及的「躺平主義」,我害怕背後其實是「沉悶」。沉悶,拉丁文為acedia,是教會七宗罪之一,意思是對一切事物、事件、人物都沒有興趣、沒有感受。休閒指享受當下的寧靜;沉悶是拒絕享受生命,失去熱誠。祈克果指出沉悶是萬惡之根,清教徒的傳統認為上帝呼召每一個人(弗四1),當一個人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沉悶,他/她當問問自己是否回應上帝的召命。
阿詩: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克服沉悶?如果沉悶的相反是喜樂,那麼我們是否需要培養聖靈的果子?如果是玩耍,那麼我們是否需要計劃一下自己的娛樂,讓自己快樂一點?如果是熱情,那麼是否培養內心與上帝的心對齊,以致從內裡充滿力量?如果是知足,是否操練感恩,學習生活在困難的光境(腓四12)?
柱哥:沉悶其實是心靈的需要,我們都需要主耶穌的愛充滿我們,才能醫治內心的空洞。剛才提到,沉悶其實是內心的不滿足,或者對現況的不滿。換句說話,在主前的沉悶,其實是等候,等候上帝回應我們。我們可以像約伯般詢問(或質問)上帝,如詩人般訴苦,或如傳道者般不斷在人世間尋找出路、最終找到上帝。這份等待,不是盲等,而是等待一位必定回答我們的主。等待,需要耐性。在工作上等待上帝的心意,我們需要安靜。培養安靜的心境,有以下方法:

(一)感恩自己的擁有。我們都喜歡比較,我們尤其喜歡與比自己「優越」的人比較,結果「越比越自卑」,常常不滿自己的光景。留下來,讓自己看清楚我們擁有的,比沒有的更多。有人指出十個人生過得不錯的徵兆,其中包括我們有足夠的食物和食水、有夥善良的心、有能力繼續進步、有自己的理想、有健康的身體工作等等,這些東西已經藉得我們感恩,也使我們少一份不安;

(二)發掘工作的樂趣。我們的工作與上帝的工作有關。這不代表只有那些傳福音、傳講聖經的教牧同工或機構同工才是上帝「認可」的工作。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以哥林多前書勸勉信徒:「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份,仍要守住這身份。」(林前七20)就是留在現時的崗位,將工作轉化為服侍上帝的媒介,尋回工作的意義。你可以如此思考:1.你的工作是什麼?你如何評價你現時的工作表現?2.(以老師為例)怎樣才算是一位好老師?3.如果耶穌是一位老師,他會怎樣做?他會是什麼模樣?4.在工作上,你與這位耶穌有何相似之處?5.我該怎樣祈禱,以使我更像這位耶穌?發掘意義,工作變得精彩。

(三)等待人生的高峰。耶穌邀請我們:「來跟從我。」信仰與人生不再是靜態的光景或狀態,而是一段旅程,一段探索意義和奇妙的旅程。昔日亞伯拉罕,在那條沉靜、虛己和順服的路途上信靠上帝、等候上帝、跟從上帝,他學會等候。當亞伯拉罕領受上帝「成為大國」的應許,時年七十五歲。他內心雖然躁動,但亦嘗試忍耐,到八十六歲時與夏甲生下以實馬利,到一百歲時才與撒拉生下以撒,從此亞伯拉罕成為兩大民族的始祖,而且以色列國最偉大的君王大衛,以及全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都由他的後裔,是人生的頂峰。亞伯拉罕懷著忍耐,等候著上帝一步一步實現他的應許,他是信心之父,是等候之父。正如希伯來書所言,亞伯拉罕、約伯、舊約先知、西面、保羅、約翰等人,在困難中等候上帝,所以我們應該「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1-2)我們知道終點在哪裡,但是旅程中充滿景點、驚喜、感動,都有待我們逐一發現。
阿陶:不如我們找找到哪兒午餐,發掘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