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亞歷山太教會的教父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同樣指出忍耐的重要性。基督徒的忍耐來自「歸信」(conversion),即是經歷上帝奇妙的恩情,而這忍耐反映上帝的性格。革利免教導信徒以但以理為榜樣,領受從上帝而來的堅毅,以致能在敵對的帝國中以言語、生活和品行見證基督。同樣生於亞歷山太的俄利根(Origen, 186-254),為早期教會的神學家。由於他的父親因為信仰而被處決,他從小便培養出堅毅的性格,在其神學教導中,他一直強調忍耐的重要性。他指出,上帝是一位忍耐的上帝,從遠古年代,上帝不斷差遣先知勸導以色列人,從不失去耐性,甚至最後差遣自己的獨生子耶穌,來到人間。雖然耶穌被世人拒絕和殺害,卻沒有使上帝急燥,上帝仍然堅毅地推進救恩計劃。俄利根認為,基督的跟從者同樣應該充滿耐性,聆聽著上帝的說話,堅毅地敬拜和禱告。因為基督徒「信得過」上帝,所以保持耐性。
特土良(Tertullian, 150-230)是第一位以忍耐為獨立主題的神學家。在其著作《論忍耐》(On Patience),他駁斥當時主流社會輕看忍耐的觀點,因為當時拉丁文化看忍耐只是弱者無力反抗的反動心態。相反,特土良認為上帝是忍耐的典範,上帝慷慨地創造大地並與人分享,上帝忍耐那些拜偶像的罪人,並以慈愛引導罪人回歸他的懷抱,而聖子道成肉身住在人們中間,辛勤地服侍別人,甘於籍籍無聞,面對敵人嘲諷、傷害也按捺不命令天軍還擊,更是忍耐的極致。他指出,基督徒培養忍耐,關鍵是相信耶穌基督的復活同樣會在我們身上發生,只有那些失去盼望的人才會失去耐性。值得留意,特土良提出此觀點時值北非大迫害,他十分了解當時基督徒被逼害的處境和弱勢,但他從不擔心未來,因為他肯定上帝正在工作,並且忍耐是上帝工作的方式,而基督徒自然也應為忍耐、等候上帝的時間。特土良的學生居普良(Cyprian, 200-258)延續了老師的教導。作為迦太基教會主教,他教導信徒不但順服耶穌的教導,而且跟隨主的行為。面對著基督徒因信仰而失去土地、入獄、被殺害、火燒或被釘十字架,他提醒信徒再持守盼望,以及活現盼望,以致信徒能夠初嚐新天新地的甘甜。在其著作《論忍耐之善》(On the good of patience)他告誡人們切勿懷有報復的心態,相反以耶穌的登山寶訓為教誨;居普良認為耶穌的「反報復」教導,並不是建基於「愛仇敵」的指示,而是上帝掌權的大審判。他勸導信徒保持耐性,否則墜入報復行徑,最終被上帝懲罰。總體而言,早期教會的教父們都十分重視基督徒忍耐:忍耐是來自上帝的性情,忍耐的核心是為彰顯道成肉身的基督,忍耐來自信靠上帝、忍耐是不急躁、忍耐是非暴力,以及忍耐是充滿盼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