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人得力的行動:脫離拖延,以高效原力實踐使命

如何從拖延中脫離?我相信神會讓行動本身能使人得力,那會是怎樣的行動呢?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拖延所帶來的影響。對於短期任務,拖延的效果往往可控,有些人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務,而另一些人則在限期前匆匆完成,感到不適和焦慮。這是因為大腦中的拖延系統,往往在恐懼和焦慮的驅動下,迫使人們在最後時刻完成任務。

然而,人生中並不僅僅是短期任務,還有許多沒有明確截止日期的事情,尤其是職業以外的事務,例如:運動與健身、照顧身體、經營人際關係或婚姻、與神的關係、生命成長、追逐夢想或創業等。

拖延帶來的影響不僅限於挫折感,還可能導致無限的延遲。這種拖延會演變成長期的不快樂和悔恨,使自己似乎成為了人生的旁觀者,而無法積極主動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筆者在牧養青少年近二十年中,遇到了許多年輕人也面臨短期和長期的拖延問題。曾經走出抑鬱的陰霾和心力耗盡(burn out)的牧職,仍然堅持事奉的我,發現當前兩種方法失效時,神的幫助讓我能踐行第三個方法,助我走出生命的泥濘,享受通往目標的旅程。

當我自認有足夠的動機,運用第一個方法:動機法或激勵法,讓自己感受到如同實現計劃成功後的滿足感,並依據George T. Doran提出的 S.M.A.R.T 準則來設定目標。然而,當遇到阻礙時,我會轉向第二個方法:紀律法。這是動力的反面,無論多麼缺乏動力,我仍然選擇行動,例如在不想上班的時候,或在懶於離開家去運動和與人連結時,忽略感受,繼續前進。這兩種方法有時會失效,因為拖延者往往追求容易和有趣的事物,重視目標與結果,卻壓抑負面情緒,並逃避需要提升技能的挑戰。為了回應情感需求,並依據自己的價值觀行動,我受益於第三種方法——N.I.C.E. 目標:著重於通往目標的旅程感覺愉悅,(near-term)制定短期(如:一天或一週)的計劃,避免被龐大的願景壓垮,並強調過程而非單一結果、以輸入為本的目標強調過程(input based),專注於可控制(controllable)、激發活力(energizing)將遊戲融入工作中,自我賦權並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大量地與消耗能量的人交往。

每當我寫講章時,面對巨大的壓力,我會提前開始,坐下寫半個小時。直到某次靈感乍現,與神的回憶湧現,讓我享受寫作的過程,漸漸克服了台前台後的壓力。帶領短宣隊時,我把每一次前往陌生地區視為開闢新地圖的挑戰,面對工作中的難題,就像在遊戲中收集情報,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並慶祝每一個微小的勝利。我學會原諒自己的小失誤,將不可控制的要求縮減至可實踐的目標。例如,當我感到心力耗盡時,面對五個團契和十個事工小組的邀請,我選擇原諒自己,明白必須作出取捨,以避免在同一時間被多重邀請所困擾。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拖延中找到高效原力,試一試NICE目標法,讓人生更有力地完成重要的事,並帶著愉悅迎接每一天、每一個計劃。

參考:

阿里.阿布達爾(Dr Ali Abdaal)著。《高效原力:用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做更多重要的事》(Feel-Good Productivity: How to Do More of What Matters to You)。

Urban, Tim.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T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j7oStGL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