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尹
2024年10月27日
「教育是甚麼?」,作為填鴨式教育下的產物,這個是我從小就思考的問題。回顧人生過去受教育的過程,在中小學階段,大概沒有哪一位老師在我心中留下特別的印象。在我年輕時,心目中老師大約有幾種:純粹為份人工而工作,錄音機一樣,說完該說的話就下堂,與學生沒有太多交流。另外,有的老師肆意運用權力欺壓學生。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某位老師經常在堂上公開羞辱某位坐不定又多問題提出的男同學,嘲笑他大概將來也沒有多大出色(這位男同學現時是眼神經科博士)。這種以羞辱為教育的老師在我成長中並不罕見;或是有些小肚雞腸的老師,壓根看不起我們這些上課不專心但卻倚賴補習的學生,但我第一位啟蒙老師正正是我的私人補習老師。當時他是法律系的大學生,耐性地包容了我的不濟,所有英文文法給我重頭到尾教一次,並且引導我如何聰明地讀書。亦因為年紀相若,生活上的問題我都會請教他意見:選科、職業方向、感情問題等等,這些都是以往學校老師從未能夠交流的範疇。當時年輕的我仍未意識到,這是我對教育反思的起點:教育不只是限於知識的傳遞,還有正面的生命交流和影響。
而勾起我再反思「教育是甚麼?」,則是在神學院畢業之後。最近有一次與相熟的同班同學說起,畢業後這幾年,我們都有持續地與老師定期一起吃飯或繼續在神學院進修,老師們總會關心一下我們牧會和個人身心靈的狀態(係!我地到依家都仲煩住老師)。當同學們相繼向老師們表達牧會不能言喻的辛酸時,老師們不會認為我們這些新一代的牧者「少少苦都唔捱得」,他們只會默默表示明白和體諒,然後大家就心甘命抵再努力面對呼召。
回想這些年來的片段,它們的重要不只是因為讓我們感受到被接納、被安慰,而是讓我突然醒覺,教育是怎樣一回事。以往讀書,畢業後便會與學校脫離關係,又再進入另一個新的場所,學校就恍惚只是一個吸取知識的地方(或囚牢)。但真正的教育是關乎建立真誠的關係,亦因着這份關係,讓人的心裡有依歸,有可歸回之處。當我們在世界迷失受傷時,仍能回到母校——這個知識和關係建立的起初點,獲得力量,獲得鼓勵,並本着初心,重新再出發。
年輕時的我對教育、對老師都是負面的,直到離開了中學,我能夠選讀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我才知道世界是這樣大,學習是可以超乎想像的豐富。能夠有如此大的逆轉,是因為成人後,我開始遇到教專科的老師,不論是大學教授還是神學院老師,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他們對所學之事懷着一份熱愛與熱誠,真正喜歡自己所教和所研究的事,對學術懷着一份嚴謹和認真的態度。看到這些老師的典範,我也會經常問自己:「我愛我所學習的事嗎?我對我所學的抱有熱誠嗎?」老師們讓我明白到,教育是關乎生命特質的承傳,他們把對世界、對他人的熱誠和價值觀,都透過教學和私下與學生的相處交流而傳遞出去。這比起知識的傳遞更重要,是因為生命特質的承傳是培育一個人學養的起點,光有豐富知識但缺乏對人、對世界的熱愛,知識會變為對世界、對個人或對他者的一種操控。
最後以一本關於教育的經典書籍——《未來在等待的教育》Parker J. Palmer,書中的句子作結尾。「知識的源頭就是愛。人類求知慾最深的活水源頭,便是渴望重建創世之初充滿生機的群體。」我認為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二節中的看法不謀而合:「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讓教育以愛為起始點,以愛為動力,亦期望以愛為終。
「教育是甚麼?」這個問題本身是我的童年困擾,到現在回望自己受教育的歷程,這個問題成為我一生豐富的旅程,隨着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的探索,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領悟。我知道很多青少年對於每日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學習感到十分困擾,雖然這些問題都未必有即時的答案,但期望你們不要放棄對生命發出疑問,也不要放棄尋找屬於你自己的答案。祝福你們在尋找的過程中,更多發現神的足跡,更多發現神放在你生命中珍貴之處。
而在思考「甚麼是教育?」的過程中,讓我想到這一代的年輕人,很想了解他們對教育的看法,故此邀請了灣仔堂其中一位大學生,現就讀幼兒教育的張沛瑤姊妹分享她對教育的看法。
「教育」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做學生和老師一點都不簡單。
自己經歷過DSE,面對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科目,對學習完全提不起勁,感受到教育帶給我的痛苦。升上大學時能夠讀自己喜歡的科目的確是另一個世界,會主動看課外書、片段,會期待上課內容,感受到教育帶給我的知識。
幼兒教育是一科很深奧的科目,字眼看來是講述幼兒,但幼兒階段就已經能影響人一生。作為小朋友第一個老師,除了教導知識,也要教他們「做人」,例如分辨是非黑白、與人相處,責任真大啊!
在讀大學前/讀書期間,不只一個朋友跟我說:「幼教不簡單呀」、「幼教超級辛苦」等等的說話,經過實習和兩年的學習,我都十分認同。記得實習時,除了每天回幼稚園,也要完成大學的功課,的確十分艱辛,但每天也期待與小朋友見面,每次跟他們談天時,又有很多「笑料」,他們是我忙碌生活的一種調劑。
在不同的地方,我發現被大眾認為「難搞」/有特殊學習需要(SEN) 的小朋友都比較親近我。老師因要顧全大局而很容易忽視了他們,或認為是頑皮而罵他們,令我反思到這些小朋友是需要額外的關心、關愛。當我是實習老師/助手時,我能夠投放更多時間在這些小朋友身上,當你主動了解他們時,會發現他們不是刻意頑皮,可能只是著急想分享當刻的感受/引人注意,他們也有可愛和乖巧的時候。
感恩在不同階段都遇上好老師,相信亦是令我想做老師/做教育工作的原因。我想成為一個能夠與小朋友相處、陪着他們成長、一齊玩、一齊經歷的老師。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