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怕死,怕失能與失智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十大死因排行榜前三名,包括:肺炎、結核病與腸胃道感染,都是傳染病。後三名是心臟病、腦中風與腎病。到了二十一世紀,排名分別是心臟病、癌症、非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如吸入性肺炎、肺氣腫、慢性肺阻塞、肺癌等)、腦中風、意外事故,與阿茲海默症等等,都是以慢性疾病為主要死因。

台灣五十年後,十大死因分別為癌症、心臟病、腦中風、肺炎與糖尿病等等,基本上與所有已發展國家類似,主要死因以慢性病與癌症為主。

香港首十類嚴重疾病分別為:(1)癌症、(2)肺炎、(3)2019冠狀病毒、(4)心臟病、(5)腦血管病、(6)疾病和死亡的外因、(7)腎炎、(8)認知障礙症、(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敗血病。這些疾病發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就是「炎症」、「老化」,並隨著年齡上升,疾病的死亡率也上升。

慢性病最大的威脅並不僅於疾病本身,而是慢性病對於生活品質與長期生活帶來功能性的影響。全球計算慢性病對於健康的影響便是以「疾病負荷」(Burden of Disease)的概念切入,即計算考量該疾病造成的功能失調,從而思考其影響生活的程度,也就是說「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重點是考量因該慢性病所造成的死亡,或是因為導致失能、失智、無法以完全健康的狀態來生活。

從全世界的醫療觀察發現,慢性病是發生在快速高齡化的城市中展開,儘管人類有能力將疾病的發病年齡延後,但無法完全杜絕慢性疾病的發生,每個人在金齡後或多或少帶著幾個慢性病過日。

然而意大利研究發現,無論在金齡後會有幾個慢性病,只要能避免失能、失智的發生,就可以提升生活品質與減少死亡風險。這個結論看似單純,實則複雜。因為大多數失能是疾病狀態的影響,故在中年期(即金齡時期)推動一連串的疾病預防保健,或中醫推行的養生之道,是必須要的。我們要從慢性病管理、健康飲食、適切運動、參與社交活動等等去避免或減少金齡人士的失能與失智。這是一個異於過去以疾病為主體的治理,而是以預防保健醫療模式的方法去做。倘若我們不預防,我們的醫療體系不能負荷處理具有多重疾病,又不斷增加的金齡或高齡患者。因此,「保養」成為我們這年代的重要課題。

我很欣賞成人部推動的「養生跑」,就是強調運動帶來保健養生。這幾年我在牧恩園地推動的健康講座,也是提醒金齡人士做好預防醫學。我喜歡從中醫角度去看「養生」,就是對生命的保養,在自然的基礎中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研究出養生之道的理論和保養法則。生命的活動,順應四時、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等等的保養,維護和優化身體,促進血氣、經脈暢通、修養性情,減少疾病,促進身體健康。這本應從青壯年期開始保養,注動養生。當我們提升了這些養生知識和智慧,便能減少醫療體系的負荷,也會對身心靈帶來健康,因為身體就是聖靈的殿。我不怕死,但怕失能與失智,不想成為別人的負累,「養生」你我都需要努力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