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捷欣
2025年3月30日
清明時節臨近,如何可更適切的關心面對哀傷的親友?
首先,我們要避免「不對應」的回應,尤其一些教會普遍的安慰話:「他去了天堂,不是更好嗎?」雖說是真理,卻可以是抹殺當下悲傷的刺痛,甚至讓哀痛的人誤會難以溝通下去,因有時候即使再渴慕永恆,今夜卻仍然難過,亦不知怎麼過,甚至不想再面對的膠著狀態。
那麼,何謂「對應」的慰問?無論是再富經驗的輔導員,都會回答一句:「實在的「對應」,真是因人而異。」因每個人、每個處境、每段感情都不一樣,即使是哀悼同一位父親,大兒子和小女兒的需要和感受卻可天壤之別。那麼,是否難以進深呢?當然不是!隨著我們越來越成熟,學習面對更多不同的情況,我們的觀察和分析能力會提升,聆聽和表達的準繩度會加強,心理質素和持久能力亦更趨穩定。
約伯記的故事中,幾位朋友一直的安慰和辯論,似乎及不上他們起初沉默的陪伴,更能支持約伯:「他們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因為他極其痛苦。」(伯2:13)有時適切對應的安慰,是無聲勝有聲。當然,靜默有時,言語有時,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卻使人心碎(傳3:7b、箴25:11、箴15:4)。從前學習輔導,老師常提醒:「一句說話,可以有100種方法去表達,我們即使選不了上好的20個,也別用最差的30個方式去演繹,何必讓人心碎,又傷口上灑鹽巴呢?」
但願我們更明白人情世故,知道如何自處,又何以助人,與主同行支持這個失落悲傷的世代。歡迎繼續報名參加4月6日的「哀傷關懷工作坊」(週刊P.19),期待一起成長。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