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權
2024年12月01日
馬可福音記載有一個長大痳瘋的來求耶穌,向他跪下,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1:40)。「你若肯」三字罕見於向耶穌求助的人,背後其實隱藏著痲瘋病人過往多少次被拒絕的遭遇,以致不敢奢望對方的相助。耶穌對苦難者有敏銳的觸覺,洞察這人的感受,並且祂內心亦被攪動,激起憐憫的情懷,於是「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1:41) 耶穌本不需要觸摸也能醫治,那主是否多此一舉? 不,觸摸最能讓對方經歷被接納,耶穌不單醫治大痲瘋的肉身,也醫治他的心靈。另外,從下文(1:45)看到,耶穌施恩的行動是超越計算的。全知的主必然早已預見痲瘋病人違背吩咐在醫治後四圍宣揚,令祂的佈道計劃大受干擾。但祂不計較人的軟弱,也不嫌箇中的擾攘,仍然施恩醫治,主的恩慈何等深厚!
耶穌在世時常選擇與苦難的人同行,願意分擔他們的內心感受、紓解他們的苦困,憐憫是主耶穌一個最突顯的素質。不過,今天我們要學像主那份憐憫的心,談何容易?我們四周都圍繞著不少身心受創的人,我們哪會有力量去顧及這些人群? 別人的創傷往往又提醒我們自己滿身的傷痕。我憐憫人,誰憐憫我?
憐憫有譯作「同苦」。「同苦是在同一個地位同來擔當。同苦(compassion)原是拉丁的字(paticum)。這是完全設身處地。同受損傷、同忍痛楚、同擔艱難、一同嘆息與流淚、一同悲戚與憂患。」(唐佑之,《苦難神學》)
「同苦」二字表達出,我們有憐憫的能力,往往是源於我們過去經歷過的苦痛。因著這些痛苦,我們能夠對身邊人的苦痛感同身受,也就更容易擁抱主耶穌憐憫的心腸。從這個視角看,會把我們對苦難的態度加以改變:我們不必再視苦難為畏途,也不必排拒過往的傷痕,反而洞察到,苦難往往是變相的祝福。在苦難中,我們先到主前蒙憐憫,經歷醫治,最後便能夠蒙主所用,成為一個受傷的醫治者(wounded healer)。正如保羅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
願我們珍惜並擁抱受苦的經歷,孕育出憐憫的心,叫我們跟從主的腳踪,以心以手與受苦的人同行。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