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嫻
2023年12月17日
每個世代都是由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與生活經驗形塑而成。以下只是簡介,未有詳細描述:
嬰兒潮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觸發嬰兒潮,即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人,為經濟龍頭、高齡化代表。
X世代:泛指1965年至1980年出生者,較為獨立也較具創意,充分適應傳統與數位職場。
Y世代: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重視體驗。
Z世代:在1990年代末葉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數位原生世代。
接續Z世代之後的世代,是如何稱呼,Z是26個英文字母的最後一個字母。幸好英文字母用完還有希臘字母可用,由Alpha、Beta、Gamma、Delta重新開始?於是有人將Z世代之後的世代命名為「阿法世代」(Generation Alpha)。
Alpha世代:數位原生世代(Z世代)之子女。
每個世代都是由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與生活經驗形塑而成。以X世代為例,不少是父母雙方離異或都要上班,因此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養不多。
Y世代重視體驗本身而非所有權,作為三十歲以上的他們,其喜好與社會營銷互動,而導致了各類隨選服務(on-demand services)興起,針對他們的商業模式也從銷售產品轉變為銷售訂閱,如:Y世代較愛在Spotify上播放串流,而不是購買整張音樂專輯。大多數企業卻尚未準備好服務所有世代。企業往往受困於僵化的產品與服務組合,無法針對每個世代客製化,迫使其只能同時服務兩三個世代。我們教會有沒有針對不同世代的需要而個別客製化的傳遞信仰呢?
作為教會,一個匯聚不同世代的群體,上一代言說要關心年青人,與跨文化、跨語言服事相似,務要花足夠的時間認識與修正自己的預想。作為Y世代的人,擔當著牧者之份,我的同儕(做了十年八年青年牧養的人),我們會留心到上一代與下一代的人生活體驗的差異。作為搭建橋樑的人,在創建有別於傳統而嘗試回應新世代的事工時,總是遇上許多時間協商,總會有被安上冒犯上一代或是分裂的嫌疑,實在充滿挑戰。能夠轉型新形態的教會,總是年老或資深的一代信任下,青年牧者得以發展新型態的教會。外出在這些教會講道時,心盼每一間堂會都能成功,為神所用。
在過去一年,灣仔堂有一些執事、堂委、同工、職青、家長、少年人,透過探訪、外來講員、討論等,不再尋索上一代的成敗經驗,因為上世紀成敗的經驗難成為參考。不是要抹煞上一代甚或先賢的努力,而是時候,接受時代的轉變。我們要向前進,要吸收的屬靈智慧尤如箴言,市井中的智慧,市集、街道上的呼喊。在眾教會迎對挑戰時,匯聚了不少經驗。參考著這幾年用行動經驗上主引領的堂會,大大小小都有幾十間,值得我們學習。
來到年底,我們在崇拜的更新過程中繼續反省,好為改變而預備。我在灣仔堂這九年以來,發現基本上九成的部門都有讓青年人參與其部門事工、崇拜事工的意願;然而,真正讓12-29歲青年人能夠發揮的文化,還未見到,未竟之事仍在挑戰著我們。
在堂會事奉,兩份九年的經驗作比對,我在植堂教會見識過的動力與動員,仍有心酸與不甘。為著Alpha世代能成為教會的一分子,我們必須悔改轉化。我們教會的平均年齡要由約55歲,努力「逆齡」。如果我們跟從上主的旨意,用天父的心懷,基督的虛己,聖靈的豐富與地上萬事萬物中神收藏的智慧,今天起,就要學習被重新模造。讓我們再年輕一點。記得有一位牧師提及30-40歲的人太忙,所以沒有來教會是正常,我心中直接回饋的聲音是,「有不少教會30-40歲的職場人有許多,不要說成正常」。然而我十分體諒該位牧師這樣想才能放棄再修練自己成為那代人的牧者。
來到今天,傳福音、牧養Y世代、Z世代,如何更發揮自己所長、為Alpha世代預備福音的道路,Connect不同世代的人,我見到神在推波助瀾,擁抱下一代的基督門徒,仍然深耕細作。
願我們禱告,灣仔堂將會有更多的轉變,好讓神繼續使用我們成為福音的出口,讓一代又一代的20-30歲的年輕成人能參與在教會的主導崗位上,接受新世代的人站於前鋒領導,成熟的信徒成為中流砥柱的力量,新一代信徒成為增援,一同為主付出。不平等的付出,卻是相等的犧牲。願聖靈繼續感動,願人繼續感召。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
為配合1月5日教友大會,作出以下安排:
1月4日週六、青少年崇拜與1月5日主日崇拜合併。
1月4日兒童崇拜與1月5日主日兒童崇拜合併。
1月5日午堂崇拜時間改為11:30開始。直播開始時間亦會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