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成長營──玩轉Kam營友

今年四月受苦節期間,青年部舉辦了少年成長營,並將營會命名為「玩轉Kam營友」,靈感來自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因營會主題與電影探討「情緒」的題材相似。營會透過集體活動、詩歌敬拜、晚會等環節,讓青少年認識、經歷及接納自己多樣的情緒,與神一起檢視內心深處的感受,在禱告服侍中被主安慰與醫治。「Kam」是近年香港的潮語,有兩個意思:其一是形容某人行為怪異;其二則用來形容令人尷尬的情況。筆者想到,也許在神的眼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點「Kam」的人,但神依然全然接納我們,愛我們每一位到底。

神創造我們擁有正面與負面的情緒,而這些情緒並無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例如,面對壓力時,我們可能會感到焦慮、煩躁或擔憂,那是因為我們想要表現得更好;在經歷離別時,因著不捨與懷念而悲傷流淚,也是一種自然的情感表達。所有情緒都值得被重視,並應以健康的方式表達與抒發,使我們的身心靈得以健康成長。

突破機構於今年初發佈的《為何我們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香港青年面貌報告書》指出,有高達三成的年青人正面對情緒困擾。他們往往選擇隱藏情感,認為擁有負面情緒是不健康的,甚至擔心與人分享會影響他人,因此寧願獨自承受。報告中亦提到一項令筆者感到意外的發現:即使青少年與父母關係良好,他們仍可能因為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而感到無形的壓力,當無法達成時,會感到自己一切付出都是沒有價值的,這種情況稱為「條件式自尊」。年青人若缺乏表達與疏導情緒的渠道,情緒狀況便會日漸惡化,影響其精神健康。

筆者小時候也不懂如何表達情緒,感恩成長過程中,能在團契這個安全的群體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在退修及屬靈操練中,學會將內心情感帶到神面前。幾年前讀神學時,我的好兄弟同學知道我不擅長表達感受,便送我一張情緒詞彙卡,幫助我「選出」自己當下的情緒,以更準確地明白自己的內在狀態,可以具體地將感受向神及他人分享。

神容讓我們經歷各種情緒,即使負面情緒未必在祈禱後立即消散,但神總與我們同在,賜下勇氣及力量使我們能坦誠面對自己,與各樣情緒共存。